Monday, January 25, 2010

張叔平:還是港導演最合拍 內地導演太強勢 感覺受束縛

(明報)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我不相信有代表作這回事,總覺得可以做得更好。」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張叔平工作上喜愛不斷創新,私下則愛收藏舊物,貪新又戀舊。在《花樣年華》中,他為張曼玉 度身訂做的1960年代旗袍造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近年他不時與內地導演合作,他覺得同樣是處理演員穿旗袍,一些內地導演卻不會考慮20年代旗袍與60年代旗袍的分別,堅持採用與年代不脗合的旗袍,破壞電影整體美感設計。張叔平覺得,還是本地導演最合拍,創作空間可以更自由。

「跟王家衛 合作最舒服」

人稱「阿叔」的張叔平每次參與電影製作,例必先了解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再翻看相關書籍,塑造合適的場景及為角色設計服飾造型。他多年來跟著名導演王家衛合作,覺得對方是最了解他口味的人,他說﹕「跟王家衛合作是最舒服,即使有不同意見,他也會放手讓我天馬行空」。

美術指導為電影的視覺美感定調,張叔平除了喜愛參觀藝術展之中尋找靈感,亦愛鑽進跳蚤市場搜尋古物,北京 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及本港上環摩羅街是他的搜尋熱點。

為何在設計電影道具時,盡量挑選現成的實物?張叔平解釋︰「道具來自現實生活,演員能夠與物件演出,相信能演得更投入」。他說,隨王家衛拍攝電影《春光乍洩》時,到阿根廷 跳蚤市場閒逛,看上一盞走馬燈,本來買來當作私人收藏,結果被王家衛看見,閒聊間覺得可以借用為拍戲道具,結果便成為戲中「黎耀輝」與「何寶榮」這對同性戀人的訂情信物。

談起王家衛電影,總令人忘不了《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穿的一襲旗袍。張叔平表示,旗袍款式多變,「單是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上已經有5類不同設計,張曼玉身穿的60年代旗袍有修腰剪裁,這在20、30年代是沒有的,40年代的旗袍更會特別加上肩膊墊,是當時的潮流特色。」

內地部分電影人旗袍設計欠嚴謹

雖然他不懂造旗袍,但對旗袍款式有相當研究。近年他不時參與內地電影製作,覺得一些內地電影人對服飾設計跟故事年代背景有很大出入。他說﹕「例如故事發生於20年代,但導演要求女角的旗袍修腰,但20年代的旗袍是沒有修腰設計。」他個人認為這跟60年代政治背景有關,人們在動盪環境,失去對藝術設計的認知,現在他為內地電影擔任美指,是希望為觀眾補上空白的地方。

談到跟內地導演的合作,他覺得內地導演的地位太強勢,有時太堅持己見,未能讓美術設計跟故事年代背景配合,變相破壞美感,他未有點名指出是哪位導演,但他坦言寧願繼續跟香港導演合作,享受自己有更大創作自由。

文﹕彭碧珊

2 comments:

  1. =]跟王家衛 合作最舒服

    If you are not working with the right type of person, it really sucks. I guess not much people, even Tony Leung and Maggie Cheung in the interview about "in the mood of love" said he don't know what Wong Kar Wai want.

    ReplyDelete
  2. hai a hai a i remembered that. but i guess genius is always more or less ambiguious. they have that artistic instinct, that's it.

    ReplyDelete